最新资讯尽在鞋GOU情报站
当前位置:首页 球鞋文化球鞋文化的差异很可怕吗?

球鞋文化的差异很可怕吗?

发布时间:2019-10-11 17:02来源:鞋GOU情报站字体大小:

球鞋文化到底我们了解多少,话说女人爱包就好比男人爱鞋是一样的,球鞋文化的差异比端午节的肉粽还可怕,而在球鞋领域中,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作为如今快速崛起的新兴文化,对于球鞋文化更加了解很多!

球鞋文化的差异很可怕吗?

球鞋文化的差异很可怕吗?

每到端午节,对于是否选择肉粽的讨论都会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话题。我国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让不少人在意见上产生了分歧,而在球鞋领域中,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。由于文化兴起或是环境所造成的不同理念,在引起争论的同时,也很好的反应了当下人们对球鞋文化的理解。作为如今快速崛起的新兴文化,对于球鞋文化的选择更多的取决于参与者本人。而这里笔者想从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鞋款中,开始关于球鞋文化的讨论——Nike Air Max。

由于每个人对球鞋文化理解程度的不同 ,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藏着一些‘球鞋潜规则’,而Air Max则是众多分歧的诱发者。在澳洲 ,如果你想穿着Air Max进入一些酒吧或者夜店之中,那很抱歉你有一定的几率要失望而归。在当地人的认知中,Air Max系列与当地的黑帮或是药贩子是画上等号的,因为这是他们最常选择的球鞋。为了避免争端以及冲突的发生,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规避风险无可厚非,毕竟谁也不想惹祸上身。这对于不知道当地文化的人来说显得有些不可思议,这个规则时至今日还会在不少地方实行。

同样对于Air Max有着‘执念’的还有上世纪末的日本,‘在90年代的日本,穿着Air Max上街会被不良少年盯上’,这样的规则看上去有些荒谬,但这其实也是球鞋文化而演变出的现象。日本球鞋文化的起源来源于20世纪末的经济大萧条时期,经济的不景气使得人们对娱乐产业的需求变得更加广泛。在这样的契机下美国球鞋文化的适时引入,为其在日本潮流市场打开了突破口,而Nike Air Max 95便是敲门砖般的存在。在经典漫画《GTO麻辣教师》中就有着这样的桥段——用Air Max来交换别人的BMW,可见在当时的不良少年眼中,它有着多么动人的魅力。

这便是文化差异的体现,对于很多人来说,Air Max只是一双正兴或是单纯好看的鞋款,而对于另一部分来说,它就是心中的神物。其实这样的文化差异一直就是球鞋文化的主旋律,也正因为这样的冲击使得当地的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。而Air Max就好像是一颗‘肉粽子’一样,成为了区别文化差异的一个标识。

本土及外来文化

影响着球鞋选择

这里我们就要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列举出来——YEEZY在日本并不受欢迎。通常我们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会将其归结于日本‘OTAKU文化’,简单来说就是御宅文化,是指对热衷于亚文化,并对该文化有极度深入的了解的人群。日本的球鞋亦或是吃潮流玩家,在选择产品时,会更加侧重于有故事及内涵的产品 。换一个角度来说,日本的球鞋爱好者在球鞋的选择上更有主见,当然,并不是说他们墨守成规亦或是刻意的去回避主流走向。这些比较终究只是一个相对状况下的比较,不是说日本的玩家不穿YEEZY,只是说相较于我们熟悉的大环境,他们是别具一格的一支。

球鞋文化的差异很可怕吗?

球鞋文化的发展,更多的是依托一个流行文化开展的横向推广,俄罗斯便是一个不错的例子。由80年代英国Terrace Culture(足球看台文化)为源头而衍生出的球鞋文化,最具代表性的体现便是他们脚下的adidas Samba。‘斯拉夫蹲+假adidas’这样的组合,成为了人们对于俄罗斯小混混们的最直观印象,著名的本土亚文化‘Gopnik’也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可能在很多人眼中,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群人这么热爱adidas,甚至是假货,但对于当地人来说,这就是一个文化的标识,它更像是一个辨认同好者的方式,如果你想接触他们,也许换上一样的装束才是最好的方式。

世界各地都有着球鞋文化的影子,但在欧洲地区球鞋的人气并没有那么高涨。其实整个欧洲范围内球鞋的处境是相对尴尬的,运动品牌也许并不是欧洲消费者的优先选项。作为无数奢侈品的发源地,当地人的穿着习惯一定程度上的更倾向于正装,这也使得球鞋很难在人们的穿搭中占据主导者的地位,尤其是那些如Air Jordan一般有着高辨识度的鞋款,毕竟欧洲大陆的主角是足球,篮球鞋在当地的比重显然是较弱的一方。

与其为花费高昂的价格去够买一双运动品牌推出的球鞋,不如选择各个品牌的小白鞋或时装鞋来突显整体的穿搭效果。这也使得欧洲成为了入手球鞋相对容易的地方,球鞋文化的热度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们的实用性需求。

由于环境的不同,人们对于某一文化的认知也是不同的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很难看到一个生长于街区热衷于Hip-Hop的孩子穿着锃亮的皮鞋在街上走动,我们也不会看到一名古典乐演奏家着用球鞋在舞台上表演。就像Mahershala Ali在采访中说过的那样,他喜欢球鞋,但不会选择穿着球鞋去出席正式的场合。文化的差异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,它更是一个泛领域的现象。我们会不理解一些人的行为,但对于他们来说,这才是他们认知的球鞋文化。黑人们对于Air Jordan与Air Force近乎狂热的热爱,早已无需多言。

每个地区的人们会有自己的‘怪癖’,其中上发源于上世纪初的‘Shoey’文化则是一个绝对的另类。将酒或者饮品倒入更脱下的球鞋内部,并一饮而尽,这样的行为很难让人理解。这个庆祝方式,几乎成为了澳洲车手Daniel Ricciardo的标示性动作。自2016年意大利车手Valentino Rossi加入‘Shoey’行列后,这一行为已然成为了一个庆祝胜利的通用动作。我们也能看到这个文化出现在各个领域中,演唱会上亦或是酒吧的狂欢之夜,在YEEZY大批量铺货时将麦片灌入球鞋的玩法也让人眼前一亮。‘Shoey’是一种彰显喜悦的方式,透过球鞋表达自己态度,其实球鞋文化本身也正是如此,归根结底我们享受的还是球鞋带给我们的美好印象。

球鞋文化的差异很可怕吗?

简单的盘点了一下宏观的差异后,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身边的不同 。与其说是文化差异,不如说是由于对于球鞋喜好及认知不同所产生的选择差别化。就比如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却爱吃肉粽一样,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数不胜数。

尽管国内的球鞋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,但实则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潮流趋势,我们更多的是在追随别人的玩法。由于接触时间长短的不同,每个人对于文化的认知或喜好是参差不齐的。你让一个刚刚接触到球鞋文化的人,在YEEZY、OW与一些经典的Air Jordan中做出选择,他们无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。如若单纯的用跟风二字来形容这样的决定,显然是片面的。每个人看待球鞋的视角是不同的,外观、文化亦或是流行与否,最终决定球鞋文化的一方永远是玩家本人。

球鞋文化始终是潮流文化的一部分,一个有着无数替代品的小分支。当年网袜的兴起,让无数人开始将其作为日常穿搭的一部分,同理丝袜配球鞋的搭配也是如此。在大环境的指向下,人们的认知会向着两个极端发展,在你眼中这样的组合也许是性感与妩媚的代表,在对立一端的眼里,这更像是一次匪夷所思的穿搭事故。

再用一组对比来举例,不少人喜欢将Vans亦或者Converse的鞋款用踩后跟的方式来穿着,而相对的有人为了保证球鞋不褶皱,会垫上如鞋盾这样的配件。我们能用对错来评价这样的两种对球鞋的态度吗?答案一定是不能。前者对于球鞋的需求是舒适性,而后者则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球鞋的强迫症,将穿着痕迹对球鞋外观的影响最小化。

球鞋文化的多样性,致使了人们对于球鞋购买倾向的多元化。有人喜欢线上的便捷,就有人享受线下购买所带了来的真实感。在10000元档位中挑选一双心仪的鞋款,也会产生无数的答案,动辄大几千元的Air Jordan 1与Louis Vuitton Lv 408 Trainer之间,我们能主观的去评价 选择前者的人是跟风,而后者则是识货的球鞋玩家吗?我们无法否认他人眼光在我们选择球鞋时所产生的影响,只是在不同的文化理解下演变成了选择的差异化。

有时候球鞋文化并不需要别人的理解,遵从你内心的想法,才是玩鞋的初衷与核心。你会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将实战鞋作为通勤鞋款,而也许对他们来说,一双随时帮助自己投入运动当中的舒适鞋款,才是他们选择球鞋的硬性指标。就像又有谁规定过,一个天津人就必须喜欢喷泡。

笔者之所以将球鞋文化比作‘肉粽’,因为它与很多鞋款一样充斥着人们的分歧点。而在我们讨论口味优劣时,也不要忘了,有些人或许根本就不吃粽子。球鞋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一个必然,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,我们才会沁心于此,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文化。

精彩评论

暂无评论...
取 消

Copyright © 2012-2019 鞋GOU情报站 All Rights Reserved